自贡剪纸大师易思竞与徒弟曾昆(千里拜师为传承)
发布时间:2025-03-10 13:51:48 来源:自贡天启编辑 阳春三月,暖风和煦,桃红柳绿,万物勃发。在广袤的成都平原上,一辆豪华亮丽的大巴客车,正欢快的驶向“自贡世界地质公园”、“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自贡市。
自贡是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城市,她至所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地质公园”、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因为她有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大三绝”和“小三绝”。其“大三绝”是:恐龙、井盐和灯会;“小三绝”是:剪纸、扎染和龚扇,自贡古来就有“龙乡”、“盐都”之称。闻名于世的中国著名剪纸艺术家余曼白先生,就是这“大三绝”之灯会,“小三绝”之剪纸、扎染等民间艺术的发掘、创新和发展者。特别是剪纸艺术,余曼白以其刀法细腻柔和,线条流畅飘逸,构图生动活泼,自由浪漫,作品独特精美而自成一个流派。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国家外贸部门就把余曼白的剪纸作品,常年定购出口,换取外汇。外交部门也把余曼白剪纸作为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术精品,选送到苏联、法国、德国、墨西哥、马来西亚和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展,观者好评如潮。当年,毛主席还把余曼白剪纸作为国礼,赠送外国朋友哩。四川美术出版社还出版了《余曼白剪纸集》、《余曼白剪纸艺术》、《余曼白年画》等艺术专辑。自贡市一年一度的灯会,都是由余曼白担任总设计师。正当大师艺术成熟,事业辉煌,如日中天之际,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如海啸般铺天盖地而来,曼白大师也没能幸免。不明不白中,被造反派中别有用心的人打成“封、资、修”黑帮,并扣上“叛徒”、“特务”的莫须有罪名,累遭批判和游斗。曼白大师实难忍受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摧残,于一九六八年八月十一日,憤然投入沱江河。呜呼哀哉,梦断龙乡!一代艺术巨星,光辉划过天际,就此陨落。令人悲愤,扼腕长叹!
当大巴客车行进到市郊时,那苍翠繁荣的园林,郁郁葱葱,浩瀚如海。马路两边,那些修剪精妙,造型逼真的珍禽瑞兽等饰件,如天鹅、恐龙、熊猫等,个个栩栩如生,活活泼泼,把园林艺术发挥到了极致。还有那一块块铁铸的展牌,都是一幅幅宣示大小“三绝”的镂空剪纸画。这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似有一股清新的艺术熏风扑面而来。
客车上有一对父子,他们来自余曼白的故乡——湖北省竹山县官渡镇。父亲五十来岁,长得富态而精明,那双充满智慧,凖凖有神的眼睛,好似摄像机镜头一样,飞快地扫描着路旁迷人的景物。他就是竹山县政协委员,秦巴民俗博物馆馆长曾和林;儿子叫曾昆,二十二岁,大学刚毕业,稚气未脱,温文尔雅。这时,他也正入迷地欣赏着这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这儿真不愧是大师的发祥地呀,他那深厚的艺术魅力,至今风韵犹存哪,”曾昆深有感触地说道。
曾和林这是第三次来自贡,前年创建秦巴民俗博物馆,同时创办余曼白纪念馆。为了征集大师生前的剪纸作品和相关物品,曾两次远赴自贡,寻访了现已迁居自贡定住的,余曼白的嫡孙余联军,并相邀一同拜会了易思竞向生祥二位大师的弟子,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余曼白纪念馆得以顺利建成,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可是,曾和林并不满足于现状,他想:曼白大师是从官渡走出去的本乡游子,在外飘泊二十余年,磨练成享誉中外的一代剪纸艺术大师,他为大家树立了艰苦奋斗,自学成才的榜样。曼白大师一九六二年春末回官渡探亲时说过,曾打算把他的灯会、剪纸、扎染三门绝技传回家乡,发扬光大,没想到竟成了遗愿。我作为博物馆馆长,又是县政协委员,应该身体力行,努力实现曼白大师这个遗愿,让久负盛名的余曼白剪纸艺术回归故里,世代传承。让官渡这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再创辉煌。正好次子曾昆大学毕业,不如送他到自贡去找曼白大师的弟子拜师学艺。曾昆高兴不已,决心投身剪纸艺术,将来也做大师。给易思竞老师打电话把想法一说,易老师欣然同意,多年未授徒了,晚年再收一名关门弟子,也是得意之事。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趁热打铁吧,曾和林父子信心百倍地启程,登上了去西南的列车。几经辗转,终于同正翘首盼望的易老师和余联军见面了。经过商议,决定三个月的学习,就安置在余联军家的三楼。这里是市郊,环境清静。
俗话说,赶得好不如赶得巧,这次来自贡,正遇上“自贡灯协”在举办一年一度的“自贡国际恐龙灯会”,这可是自贡市的“大三绝”中最精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啊!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决定明晚看灯。第二天午饭罢,易老师选了处离灯会公园较近的茶楼,打了个电话,说是余曼白大师老家来人了。不一会儿,一位着装入时,端庄大方的女士来到我们茶座,易老师连忙起身,向双方作了介绍,这女士是自贡市大安区文化馆馆长,叫胡敏。这胡敏馆长,看上去不到五十年龄,精明强干。有着文化人特有的风度,举手投足,语言交谈,很有文化修养。整个下午,大家都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交流文化艺术,谈余曼白的艺术人生,谈自贡三绝,谈官渡古镇,很是欢畅。不知不觉,已到傍晚,胡馆长结清茶钱,又到一家饭馆,作东请我们吃了晚餐,才去观看灯会。那灯会可是全世界第一流,人间的事物,从远古的侏罗纪时期到今天,全都用扎灯表现出来,并且把传统手工艺术与现代声光数字化高科技巧妙结合起来。人物与景物,动静相宜,恰到好处。树上的“蝴蝶”可展翅;地上的恐龙能摇头摆尾;荷花瓣可縮可;荷叶能随风摇曳。水上有“运盐船”,“街上”有五行八作,戗刀磨剪子的“手艺人”,还真的有动作。置身其中,简直就是一幅活的《清明上河图》。一眼望去,整个儿是灯的天地,艺术的海洋。胡馆长带我们看灯看到夜深,热情介绍,细心指点,极尽地主之谊。因为我们明天还要办事,不敢太熬长了,只好意欲未尽地告别分手。第三天一早,余联军就开车来把师父师娘和曾昆父子等人一并接到何市镇家中。午饭后,稍作准备,就在“茗香园茶坊”举行了庄重的拜师收徒仪式。正面墙上,张贴着“余曼白弟子易思竞收徒仪式”的横幅,一幅二十寸的余曼白遗像,正微笑地注视着大家。下面靠墙放了一张铺了布围的桌案,挨桌案放了两把太师椅。茶坊的女老板、服务员和茶客,也都自动参加了仪式活动。我作为随行人员,也是拜师收徒的见证人,自然而然的充当了司仪。仪式开始,曾昆毕恭毕敬地把师父师娘请到上首太师椅上坐定后,就由司仪公示《收徒证书》,并请师父签名用印。弟子曾昆向师傅师娘敬茶后,即行三鞠躬拜师大礼。接下来,师父在桌案上摆出早已准备好的雕版和雕刀等工具,向弟子执业。然后弟子起誓,又有保师余联军嘱咐曾昆尊师受教,刻苦学习,让余曼白剪纸艺术得以传承,发扬光大。师娘出于爱徒之心,拿出新买的衬衣,当场给曾昆穿上。从此刻起,曾昆就是余曼白大师合法的第三代传人了。
第二天,留下曾昆在何市镇学习剪纸技艺,我同曾和林又登上了返程的客车。我们拭目以待,三个月以后,期盼曾昆满载艺术成果,凯旋而归!(来源:陈德明)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的所有资料及图表仅供参考使用,不声明或保证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购房者在购房时仍需慎重考虑,依据本网站提供的信息、资料及图表进行房屋交易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资料及图表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忽。以上信息仅供参考,所有信息以开发商提供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