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康匠心传承技艺 (非遗·牛佛·大安·雕塑·灯会)

发布时间:2023-12-27 12:12:03   来源:自贡天启编辑

没学过美术,甚至没有画画的概念,出身草根的90后青年胡伟康(做过灯会),童年可不是个听话的孩子,在外打工的父母都是农民,看见有手艺的人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于是让调皮的他趁早学门手艺。2006年16岁的胡伟康来到沿海城市打工,跟着他的叔叔——第二代胡氏泥塑传承人胡贵友学起了泥塑。泥塑艺术是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要想学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了一年左右泥塑,胡伟康始终做不出自己想要的样子,也曾经想过放弃。看见工厂技术岗位的师傅凭着一把好手艺,都有一份可观的收入,他沉下心来,继续学习泥塑,并开始思考提高技艺。于是一边到广州美术学院蹭课“偷学技艺”,一边在文创产品外贸公司打工……这样的经历,让他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也打开了更宽阔的创作空间。


1-23122G2132S57.png


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逐渐复兴,2016年,胡伟康决心回乡创业,但是第一次创业就被泼了一盆冷水。“回到成都做自己的工作室,当时只有1万块钱,铺了三个实体店,结果几个月没有一个实体店把租金给挣回来,没有盈利,立马就撤了。”正当创业受挫徘徊不定时,互联网给了他机会,上传到网上的视频流量火爆,订单也随之而来,加工商最多时达到二十多家。此后,他每天忙着更新视频,吸引流量、吸引粉丝,和加工商沟通,完全没有时间做自己的作品。没有灵魂的作品,能走多远?胡伟康沉淀下来,决心从商人回归到手艺人,在朋友们都不理解的情况下,毅然从成都回到自贡,开启了自己“胡氏泥塑”的非遗传承之路。本土文化深深地吸引着他,从家乡走出去的江姐,她的英雄事迹感动着回归家乡的胡伟康。怀着崇敬的心情,胡伟康创作了红色题材泥塑作品“江竹筠”,作品很快被江姐故里收藏,其他不少红色爱国教育基地也前来定制。


1-23122G21929614.png


泥塑艺术是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胡伟康的泥塑作品不局限于神话题材,而是记录当下。童年的农村记忆,现实生活中的感触成了他创作的源泉,通过塑造与绘色,加以艺术创作,赋予泥塑更多的审美艺趣和艺术价值。作为土生土长的大安牛佛人,有着浓厚家乡情结的胡伟康为家乡专门制作的“牛佛”塑像,陈列在大安老街贺乐堂牛佛镇史馆里。为了创作盐文化作品,他走访自贡盐史专家、学者,不断挖掘收集盐文化相关资料,请教老盐工,从天车的高度到捆扎天车麻绳的揉搓,运用专业技法还原每一个细节,两年后终于完成了《天车》和汉代制盐模型,作品分别陈列在四川轻化工大学美术馆、自贡源远井盐藏品馆。


1-23122G21942342.png


2021年8月,大安区公布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胡氏泥塑”名列其中。作为胡氏泥塑第三代传承人和非遗申请人,胡伟康更感肩头责任重大。为了传承这一传统技艺,胡伟康每周三都会到四川省卫生康复职业学院为同学们传授泥塑技艺,把非遗技艺带进了学校课堂;他坚持参加公益活动,为促进民间传统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参加川渝等地民间艺术交流活动……现在,胡伟康正在研究把软陶泥塑与土陶工艺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泥塑作品,在传承非遗文化的过程中有了突破和创新。胡伟康说,拥有自己的泥塑馆是他努力的方向,他想通过自己的泥塑作品,让更多人加入到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中来。


1-23122G24353230.png


“我想未来有一座自己的泥塑馆,把我对生活的感悟,通过泥塑作品展现出来。在我的泥塑馆里,向来参观的朋友们介绍每一座泥塑作品背后的故事。”一代又一代的技艺传承,让胡氏泥塑制作技艺无限生机。在胡伟康心里,泥塑作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今天与未来,它是活生生的生活,也是家乡的颜色和美好的记忆,看着多姿多彩的泥塑作品,不仅仅是胡氏泥塑的专属,而是面向世界的中国色彩……   (自贡网)


胡氏泥塑:18664346592


1-250414101GD15.jpg



热门楼盘

更多+
看房报名

已有2368人报名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的所有资料及图表仅供参考使用,不声明或保证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购房者在购房时仍需慎重考虑,依据本网站提供的信息、资料及图表进行房屋交易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资料及图表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忽。以上信息仅供参考,所有信息以开发商提供为准!